中咨視界
“十五五”前瞻 | 化工新材料引領我國石化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
| |||||
| |||||
化工新材料引領我國石化產業 高質量轉型升級 ——“十五五”石化產業總體發展思路 齊景麗 申傳龍 霍正元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經濟總量大、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關聯覆蓋廣,關乎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綠色低碳發展、民生福祉改善。當前大國博弈持續加劇,全球治理結構不確定性增加,國際秩序面臨重塑,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應用,我國石化產業面臨新趨勢、新挑戰、新機遇。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蓄勢攻堅期,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承前啟后期,也是應對多種轉型挑戰、突破圍堵、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轉折期。當前,在全球能源轉型、經濟復蘇乏力、產能結構矛盾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我國石化產業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化工新材料為方向,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為支撐,綠色低碳為路徑,體制機制完善為保障,加快發展石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實現“十五五”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 一、“十四五”我國石化產業取得成就 (一)產業規模保持全球領先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國,市場規模超過全球總量40%,自2010年以來一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石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6.2萬億元,約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的12%。煉油、乙烯、對二甲苯(PX)產能分別為9.3億噸/年、5455 萬噸/年、4397萬噸/年。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20多種大宗產品產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重要基礎化工品自給率大幅提高,高端產品不斷打破國外壟斷,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榮盛集團、恒力集團等13家石化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二)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 目前我國石化產業空間上已經形成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為主導,沿江、西北及東北特色產業集群共同發展的格局。經國務院同意印發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發改產業〔2014〕2208號)施行11年來,沿海石化基地充分發揮政策、區位優勢,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優化產業結構,集群化效果正在顯現。截至2024年底,沿海七大基地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3600萬噸/年,占全國14.6%;乙烯、對二甲苯產能分別達到1564萬噸/年、2350萬噸/年,占全國28.7%、53.4%。 (三)技術裝備水平持續提高 近年來,我國石化行業不斷強化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異氰酸酯、聚碳酸酯、芳綸、碳纖維、聚苯硫醚、離子膜、蛋氨酸等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和功能化學品實現了產業化,茂金屬聚合技術及高端聚烯烴、聚烯烴彈性體、尼龍66關鍵單體己二腈、聚酰亞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以及原油直接制化學品和一批新型高效催化劑等關鍵技術難關相繼攻克。 (四)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十二五”以來,我國煉油能力、乙烯生產能力分別增長了64%、174%,能源消費總量僅增長了約69%。石化化工企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治理成效顯著。同時,高鹽廢水處理技術取得突破,堿性電解水制綠氫技術基本成熟,百萬噸級CCUS工業示范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一大批降碳、零碳、負碳技術開始工業應用,為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多種因素疊加對石化產業影響較為深遠 (一)清潔能源轉型對化石能源提出更高要求 “雙碳”目標下,石化產業發展面臨嚴峻考驗。我國石化產業中原料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降碳減排難度較大。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產業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化工裝置原料結構以重質原料為主。據統計,2023年石化化工全行業年能耗總量為8.05億噸標準煤,全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億噸,能耗超過1萬噸標準煤的企業約2300家,已經形成了大量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存量裝置和資產,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國家鼓勵石化化工企業以天然氣替代煤炭作為燃料,鼓勵使用光伏、風電等綠色電力,提高綠色能源使用比例,并探索石化基地或大型園區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核電供熱、供電示范應用。但當前我國石化化工產業中新能源利用規模尚小,電氣化技術及裝備不夠成熟。新能源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在短期內難以滿足我國石化產業在能源供應方面安全平穩的要求。行業可再生能源利用遠未達到規模化替代水平,且大幅提升電氣化率后,全廠物料平衡、蒸汽平衡、燃料平衡等將發生顯著變化,對生產安全構成潛在挑戰,進而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 (二)石化產品需求前景持續轉變 當前,全球煉油產品與化工品需求前景分化,油品需求逐漸轉弱,全球化工市場繼續維持周期底部調整。新冠疫情暴發前,全球汽、柴油需求增速均已呈現下滑趨勢,2020年全球油品需求總量大幅下降13.8%。2024年全球成品油需求29.5億噸,雖然同比增長了2.0%,但仍低于2019年水平。航煤受國際航線恢復進程影響較大;汽油消費基本恢復正常,但新能源汽車替代趨勢在進一步加強;柴油因全球經濟恢復不及預期,與此前基本持平;燃料油的需求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在全球電能、氫能、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車輛替代快速增長的趨勢下,全球成品油需求將提前達到峰值,需求轉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在化工品方面,2024年全球化工市場需求繼續低迷。一方面,產能格局深刻調整。受全球經濟復蘇提振,化工產品需求恢復向好。但在東北亞龐大新增產能的沖擊下,海外老舊產能退出力度逐漸加大。另一方面,石化產品價格大體持穩。上半年全球油價高位,推動石化產品價格有所上漲;下半年下游需求支撐力度有限,石化產品價格逐漸回落。同時,全球產業鏈、自由貿易、金融體系均面臨市場因素之外的重大干擾,經濟碎片化現象嚴重。未來化工產品市場需求也將進一步出現分化,據安迅思(ICIS)公司統計,目前全球乙烯、丙烯、丁二烯、苯、二甲苯、混合二甲苯等六大基礎有機原料產能超出需求約2億噸。 (三)國內產能結構性過剩矛盾突出 受房地產不景氣、出口增速下滑影響,目前下游產業拉動能力下降,國內石化化工產業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足、低端產品產能相對過剩。經對我國消費量100萬噸以上的60種(類)石化化工產品分析,有28種(類)產品產能利用率高于75%,低于75%的產品以相對小宗產品為主,合計消費量占比為30%。相關產品產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產品生產成本、質量水平與國外存在差距,進口產品擠占國內市場空間,如乙二醇、工程塑料;二是行業處于轉型升級階段,新技術先進產能不斷增加,但落后產能尚未出清,如環氧氯丙烷、醋酸乙烯;三是產品下游產業鏈單一,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如濃硝酸、1,4-丁二醇。 與此同時,部分高端產品依然依賴進口。2023年我國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α-烯烴共聚物(POE)進口量分別為139萬噸、86萬噸。茂金屬聚丙烯自給率僅為10%、茂金屬聚乙烯和溶液法聚乙烯自給率僅為13%、11%;溶聚丁苯橡膠、低順式順丁橡膠自給率分別為59%、56%。 三、“十五五”石化產業總體發展思路 “十五五”是我國實現從石化大國邁向石化強國目標的關鍵五年,石化產業亟需緊抓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戰略窗口期,結合國際需求和自身優勢,堅定“化工新材料引領行業高質量轉型升級”道路,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提質升級、降本增效,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科技創新是引領 當下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石化產業需在統籌發展和安全前提下,保持轉型升級的戰略定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新型工業化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二)化工新材料是方向 堅持“強材、增化、減油”發展方向,推動石化產業結構優化和提質升級。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化工新材料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大產能調控力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內卷式”惡性競爭,增加化工材料高端產品供給,增強供需的適配性、平衡性。 強材。著力增強關鍵領域化工新材料材料自主化水平,實現進口替代,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升公共服務、應急能力。按照基礎材料高性能化、高端材料自主可控、未來材料引領的創新思路,發揮需求牽引和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節能環保、醫療健康以及國防軍工等領域,開發適應和滿足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穩定、減震、密封等方面功能需求的新材料。重點領域鼓勵上下游聯合攻關,引導有關單位開展全鏈條協同攻關,科學匹配攻關參與單位,強化前段原創技術研究與末端應用技術開發。支持構建一批國家科創平臺,增強創新綜合能力。 橡膠顆?;膹椥怨趋谰W絡 增化。堅持深度煉化一體化,最大程度實現原料、產品、能源的互供互用,上下游協同發展,盡量將稀缺的石油資源“吃干榨凈”。提高對煉廠干氣、液化氣、歧化尾氣等副產氣體利用程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推動芳烴產業鏈技術迭代創新,加強重整、歧化、異構化、對二甲苯分離等先進工藝技術的開發應用,利用甲苯及重芳烴資源轉化為二甲苯相關技術,實現最大化生產PX。力爭2025年煉化一體化率提高到40%,2030年達到45%。 減油。在保障國內成品油市場穩定供給前提下,合理控制煉油產能。組織開展專項行動,確定淘汰落后煉油產能的整體和年度目標,綜合運用市場、經濟和法治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環保、能效、質量、安全、稅收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達不到要求的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限期退出。完善成品油生產銷售監測體系,加強成品油質量監管。加快實施后移成品油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的政策,將成品油消費稅的征收環節從煉廠側后移至銷售側,有效調動地方征管積極性、降低漏稅率,構建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逐步形成化解煉油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三)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是支撐 按照“做強產業基地、鞏固戰略腹地、打造產業集群”的思路持續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規劃布局和重大項目實施機制,堅持全國一盤棋,促進區域合理布局,統籌推進布局優化,拓展產業戰略縱深,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集群,推動集中集聚發展。 做強產業基地。發揮東部沿海地區資源進口、市場空間優勢,推動煉化項目向基地集聚,打造世界一流石化新材料基地。推動七大沿海石化基地重大項目加快建設。進一步提升煙臺裕龍島、南京、舟山等石化基地綜合競爭力。 鞏固戰略腹地。統籌內陸地區油氣、煤炭資源和產業基礎,科學布局石化項目。支持西北區域具有原料、區域市場優勢的區域規?;l展煉化項目;研究在西南區域戰略腹地布局重大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可行性。堅持現代煤化工作為石油化工戰略補充定位,支持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能源戰略基地提升發展質量,適度發展煤制油氣,穩妥推進技術示范。 打造產業集群。堅持“園區化、基地化、集群化”三位一體發展模式,抓住世界產業鏈中心向我國市場轉移、以及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在園區化、基地化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力度。主動適應國家戰略調整部署,優先支持優質供應鏈集群建設。爭取到2030年全面建成寧波-舟山、大亞灣-揭陽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石化產業集群,成為我國建設石化強國的重要載體。 (四)綠色低碳是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發展是對新發展理念的堅守,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存量減碳、增量近零、碳資源化”的發展路徑,打造一批零碳工廠和零碳園區。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資源融合發展,推進現有產業提質升級。 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存量減碳。一是要繼續加大安全環保不達標的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加快推動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30萬噸/年以下乙烯裝置等落后產能出清,推進企業優勝劣汰。二是要加強已投產項目過程節能改造力度,積極采用熱泵等節能技術裝備,加強工藝余熱余壓回收,提升能量梯級利用水平。三是要鼓勵發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多聯供系統等煤炭綜合利用技術,進一步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四是已建成項目要降低高碳能源用量,積極推進石化原料輕質化,適度提高乙烷、丙烷、輕烴等輕質、低碳、富氫原料的應用占比,持續實施煤改氣、綠電替代。 增量近零。一是加強石化園區與周邊光伏、風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資源匹配對接,大力發展“綠電直供”模式,建立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直連方式相匹配的智能微網系統,建立“電、熱、氣、冷”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系統,因地制宜推動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探索石化項目與小型核反應堆的耦合集成。二是要以降低能耗和減少碳排放為目標,持續研發低碳、零碳新技術、新工藝,包括以廢棄塑料、化纖、生物質、天然氣等為原料直接制備化學品技術,加快產業化推廣應用。三是堅持市場導向,打好支持政策組合拳。通過金融、財稅、科技幫扶等方式助力零碳園區發揮綠色優勢,強化綠色金融、財政性投資對零碳園區的支持。 碳資源化。將石化項目排放且有利用價值的二氧化碳,通過捕集與封存、生產高值化學品等方式進行消納,推進CCUS與石化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聚焦石化產業高碳濃度生產環節,在排放端部署碳捕集項目;二是聚焦二氧化碳利用,密切關注地質、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利用技術進展,推動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三是銜接好上游捕集和下游利用,同步推進儲運、輸送等配套能力建設。此外,結合綠氫產能發展預期,石化產業利用二氧化碳和綠氫制甲醇是碳利用關鍵路線之一。當前高昂的綠氫成本是主要限制因素。考慮到未來煤制甲醇增加碳排放成本,2030年后綠氫制甲醇路線經濟性將逐步顯現。 (五)體制機制是保障 一是加強資金統籌規劃。探索政府資金支持的新方式,建立社會化的產業融資服務平臺,加大對涉及研發、生產以及示范應用關鍵化工新材料的項目給予支持,提高資金精準支持效果,加快推動突破關鍵技術,提升化工材料產業共性技術創新能力。推進構建“實驗室基礎研究—工程化成套技術開發—中試平臺驗證轉化—上游原材料與核心產品項目建設—材料制品性能評價及優化—終端用戶驗證反饋”的創新機制。 二是完善項目投資引導。對實現技術自主化突破的化工材料產品,完善對新建產業化項目的投資引導,加強對工藝技術可靠性論證以及開展技術來源溯源,適度控制高端產品規模增速,避免熱門新材料領域產能集中建設,造成低端投資過剩,對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給予適當政策傾斜。 三是持續推動產品應用市場建設。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動國家戰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加快重組。加強各項市場政策的運用,鼓勵首批次應用,降低化工新材料市場準入門檻。同時為企業創造公平、透明的化工新材料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完善化工新材料各項產品進出口關稅、退稅及各類貿易政策,優化化工新材料進出口產品結構。 四是鼓勵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交流合作。加強內循環優勢產業協同發展,同時培育外循環供應比較優勢。推進研發、生產、應用等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并購、重組、控股或參股等方式獲取優質發展要素,推動優質企業梯隊“走出去”,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內外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國際化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孵化等平臺,探索有利于激勵成果轉化的運行模式,融入世界創新網絡體系。 參考文獻 [1]戴厚良,陳建峰,袁晴棠,劉佩成.我國化工石化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4(6):223-232. [2]齊景麗,馬淑杰,梅楠軒.總體國家安全觀下,我國石化產業生產力布局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2024(396). [3]齊景麗,申傳龍,王凡,霍正元.我國石油消費新趨勢研究[J].當代石油石化,2020(7). [4]楊上明,申傳龍,王凡.探索率先突破碳達峰碳中和路徑 推動我國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投資(中英文),2022(540):20-23. [5]王若曦.應按需安排成品油出口配額總量[N].中國電力報,2023-03-13. [6]王百森.化工新材料:且待政策東風[N].中國石油石化,2023-05-15. [7]戴寶華,趙祺.我國石化產業碳中和路徑展望[J].石油煉制與化工,2024,55(1): 62-67. [8]王海豐,王婧.全球煉油化工產業發展新態勢及啟示[J].國際石油經濟,2023(31):37-45.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相關鏈接
- 張銳 等 | 新租賃準則下建設項...2025-05-10
- 包英群 等 | DeepSeek...2025-04-29
- 王爽 甄霖 李文君 | 典型生態...2025-04-27
- 楊凱越 | 構建“戰略和價值”二...2025-04-22
- 楊凱越 | 構建“戰略和價值”二...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