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新華財經 | 申海燕:建議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聯合體
| |||||
| |||||
就如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申海燕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實現創新聯合體從支撐到引領、從聯合到融合、從同業到跨界、從共享到共治、從利益共同到命運共同、從實體到虛擬、從剛性到柔性、從自發到自覺等八方面的突破。 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3.33萬億元,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研發投入與GDP之比)達到2.64%,超過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 “然而,我國依然存在科研投入規模大但強度不高,產出總量大但人均水平低等問題,集中有限資源實現重大創新突破是當務之急。”申海燕建議,著力發展創新聯合體,以科技創新、聯合創新,引領和帶動產業創新。 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展了大量創新聯合體建設工作。2019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圍繞電子元器件、高端裝備、工業軟件、工業母機、5G、新能源、先進材料等關鍵技術領域,組織21家中央企業牽頭組建了24個創新聯合體。北京、天津、浙江、江蘇等20多個地方省市聚焦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量子計算、高端芯片、數控機床、生物技術、新材料、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組建了超過300家創新聯合體。 “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也是市場經濟主體,是解決產學研用脫節問題,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建議以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建設為抓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打造組織上聯通、機制上融通、要素上暢通、技術上貫通的創新聯合體新樣板,提升創新系統整體效能,并力爭在八個方面實現突破。”申海燕說。 她認為,首先是從支撐到引領的突破。創新聯合體既要聚焦產業補短板,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解決當前“欠賬”問題;更要著眼長遠發展,聚焦重大前沿技術研發應用,解決創新引領問題。二是從聯合到融合的突破。創新聯合體運行過程中,逐步呈現出創新主體多樣、創新要素互補等特點,而多樣化主體又需要組織上的深度協同,需要更加顯著地融合發展。 “三是從同業到跨界的突破。創新不斷萌生于跨學科、跨領域、跨產業的復合區域和交叉地帶,創新聯合體需要不斷開辟新領域,開展更多跨產業、跨領域、跨組織合作,形成更多戰略性、綜合性、體系性、集成性的創新成果。”她說,四是從共享到共治的突破。創新聯合體要創建協同高效的多元化治理結構,形成“技術—管理”雙層領導架構,在資源整合、生態融合、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溝通協作方面形成契約,實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五是從利益共同到命運共同的突破。創新聯合體建設要堅持戰略優先、義利兼顧、取長補短、合作共贏的原則,以聯合帶動創新,以創新助推發展。 六是從實體到虛擬的突破。申海燕強調,虛擬創新聯合體是多個經濟組織在不改變原有經濟地位和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以其生產要素聯合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伴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AI技術的應用,虛實集成世界將加快到來,因此虛擬創新聯合體建設、數字化治理形態需要加快發展。 七是從剛性到柔性的突破。創新聯合體要根據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形成適配不同創新類型的治理模式,實現治理與創新的動態平衡。”她說,八是從自發到自覺的突破。創新聯合體治理要加強“自組織”功能,要構建適配可持續發展目標、動態迭代技術的優化管理機制,構建能夠不斷完善“生成”新任務目標、調整已有任務體系的治理形態,從而激發各類成員非線性發展的活力動力。 注:原文載自新華財經客戶端,撰稿:余蕊、翟淑睿。 | |||||
相關鏈接
- 新華財經:深中通道高質量建設和運...2024-08-16
- 【財經分析】“標準體系+評價考核...2024-08-15
- 新華財經:【高端訪談】以工程咨詢...2024-08-12
- 【高端訪談】以工程咨詢為重要突破...2024-08-09
- 中咨公司董事長茍護生:發揮基礎設...2024-05-11